我要脫貧!培養跨領域專長 (2) (1)
青年在社會體系中扮演積極熱情的角色,然而貧窮感卻越發嚴重。因全球經濟環境不如以往,使得房價、物價不斷上升,但薪資卻趕不上前兩者飆升的速度。對於年輕人而言,生活負擔的壓力不斷提高,讓許多低薪者感到難以負荷。加上高失業率和就業競爭激烈,當代青年在經濟與情感上普遍無法滿足,甚至衍生心理問題,已然成為社會隱憂。
貧窮的定義相當廣泛,透過世界銀行與台灣的貧窮標準,更加了解全球貧窮的程度和趨勢,與台灣目前的貧窮狀況,並從中看出差異性。另外,依照各方數據顯示台灣貧富差距、就業問題的嚴重性日益增長,使得青年貧窮成為當今社會密切關注、探討的現象。
青年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有些人領微薄薪水卻要做很多事,陷入窮忙;有些人即使薪水優渥但生活匆忙,下班後沒有足夠時間休息,經濟獲得滿足,但情感卻不滿足,造成心理負擔。
來自台中的小華在會計師事務所上班,報稅旺季時常常忙到凌晨才下班,隔天九點又進辦公室,開始忙碌的一天。即使這份薪水足以讓他無須煩惱生活開銷,但忙碌壓抑的生活已經讓他身心俱疲,萌生辭職念頭。
青年貧窮是個複雜的社會現象,其根源深植於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面,因此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應對。另外,此現象不僅是個人困境,更是社會發展的阻礙。
針對青年貧窮的問題和狀況,我們將從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角度切入,進行深入分析,並結合職場、政府端的實踐經驗,探尋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同時也詢問多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青年貧窮的成因,從個人、家庭、社會等多個層面剖析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
以青年貧窮問題為焦點,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探討,並提出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案,為青年族群的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經濟部在2023年發佈《2023年中小企業白皮書》, 2022年臺灣中小企業超過163萬家,占全體企業98%以上,創下歷史新高,可見中小企業在臺灣經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許多人透過創業增加經濟收入,看似是致富捷徑,但還需面臨資金準備、店面租金、市場競爭等難題。即使創業過程艱辛,許多人依然願意嘗試,勞動部推出各種計劃幫助想創業和求職的青年,協助他們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更加順利。
青年貧窮是全球性的難題,影響無數年輕人的未來。
解決青貧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提供完善教育和友善職場環境,創造就業機會有利年輕人發展。
青年是擺脫貧困、創造未來的關鍵,年輕人應當積極努力,勇於嘗試、不畏艱難,並增強跨領域的專業技能,才能脫穎而出,提升自我競爭力。

戶數五等分位組之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


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之「2022年戶數之平均每戶可支配所得差距」,最高所得是前20%戶數,最低則是後20%。2022年前20%戶數的可支配所得約為224萬元,後20%戶數的可支配所得約為36萬元,兩者差距高達6.15倍,相當於188萬元,且差距有逐年成長的趨勢。

Powered by

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分布


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的「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分布」,2013年平均數是55.4萬元,中位數是44.4萬元,相差了11萬元;2022年平均數是69.3萬元,中位數是51.8萬元,相差了17.5萬元,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林佩蒨表示,當平均數與中位數差距擴大時,就會造成貧富差距日趨嚴重。

他解釋,平均數是把所有人的數值加總後除以總人口,中位數則是將所有人的所得從高排到低,取中間值作為中位數,他表示,平均數容易受極端值影響,產生偏差,中位數則較為客觀且準確。

Powered by

 

經濟貧窮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易甫表示,許多的青年因薪資不高感到生活難以負荷,加上青年失業率高和就業不易,使青年貧窮成為現象。巨觀原因是產業結構的轉變,從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的比例增高,服務業的佔比會影響新世代收入情況,此外,服務業主要依靠勞動力,薪資調升幅度較小,再加上近幾年通貨膨脹影響,對於青年而言薪水彷彿在縮水,因此形成「窮」的現象。

Powered by

 

時間貧窮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易甫認為,青年貧窮現象不限於經濟層面,青年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賺取相同的薪資,或者是減少自己的休息時間,多兼一份工作、多賺一份薪水。他表示,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青年過度使用自己的身體,可能導致他們缺乏睡眠、營養,使健康狀況亮紅燈。

舒心心理諮商所所長劉素鳳指出,青年憑微薄起薪生活,每日面臨生存難題,為獲取更多薪水只得付出更多時間加班,將時間奉獻給工作,屬於自己的時間少之又少,青年被生活所迫,拖著沉重身軀與疲憊心靈,進而產生「厭世心理」。

Powered by

 

情感貧窮


 舒心心理諮商所所長劉素鳳表示,青年貧窮不僅是財務負擔,還有心理上的壓力,「厭世代」青年常有疲憊、不安定感,因低薪而失去夢想,且對未來充滿徬徨,無法鼓起勇氣嘗試解決現況,亦是造成躺平族增加的原因。

他直言,青年並不是缺乏努力,而是付出無法獲得相應報酬,窮忙生活迫使他們不得不轉換跑道。有些人選擇出走到高報酬熱門產業;有些人選擇躺平,放棄自己的人生目標;有些人即使財務狀況不佳,為了喜好仍購買奢侈品,過上精緻窮的生活。

同時他也認為,社群媒體廣泛被青年使用,既定成功的形象、維護自尊、社會期望和壓力都是形成精緻窮的主要原因,透過購買奢侈品或自身難以負擔的物品滿足虛榮心,緩解心中的焦慮,反而凸顯精緻窮的族群內心的不足。

Powered by

無法解決問題但有必要性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林佩蒨認為,訂立最低工資無法解決貧富差距問題,但有其設立的必要,若無此機制,則需仰賴最低工資的勞動者將成為「被剝削的群體」。他補充,假設政府未來大幅調漲薪資最低工資,將影響人力成本較低的產業,極有可能將人力成本反映在物價上,物價節節攀升以應對高成本,亦可能造成產業出走,形成惡性循環。

Powered by

應考量企業負擔力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黃若薇表示,當然希望薪資越高越好,但也要考量產業別的狀況。他指出,假設產業已處於黃昏期,貿然提高薪資恐造成負面骨牌效應,導致企業倒閉、員工失業;但若產業本身獲利不錯,則應給予員工更高的薪資和福利,方可吸引人才、提升工作效率。

他建議,勞資雙方應建立良性循環的職場環境,創造雙贏局面,如:有賺錢的產業,應給予員工更好的福利和薪資,同時求職者應也應順應潮流,提升自身技能和競爭力,有了相對專業的能力,公司自然會用高薪雇用員工。

他建議,政府可以提供資源補助,協助企業提高員工薪資。另外,企業本身也要積極開拓商機,增加營收。尤其是台灣以中小型企業為主,特別需要拓展國際市場。他進一步補充,韓國以大型企業為主,台灣則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是造成兩國薪資差距的原因之一。在韓國,進入財閥企業工作是許多人的夢想,所以員工願意忍受較高的工作壓力和較長的工時,台灣則比較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因此員工較不願意加班或應酬。

因此他提及,薪資水平與產業結構、歷史發展等因素都有關聯。要解決薪資趕不上通膨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著手。

 

Powered by

零存族比例


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發現,現階段「個人名下」的總存款,有22.1%的青年表示自己沒有存款,創下了六年新高。「零存族」的比例持續攀升,從2019年的15.4%上升到今年的22.1%等於每五位年輕人中就有一位是「零存族」,且人數已突破兩成大關。這顯示出年輕人的財務狀況正在惡化,存不了錢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Powered by

產業經濟學系教授怎麼說


淡江大學產業經濟學系教授林佩蒨認為,有六大原因可能導致青年存款困難。

1.收入不足:許多年輕人的薪資水平較低,特別是剛進入職場的新人,薪水往往難以應付日常開支,更不用說存款。
2.生活成本提高:通膨使得房租、交通、食品和其他日常開支等生活成本上升,年輕人難以存下錢,特別是在大城市,生活成本更高,年輕人更難存款。
3.負債壓力:許多年輕人一出社會就背負著學貸、信用貸款、卡債等多種負債,這些債務需要定期償還,進一步壓縮了可用於存款的資金。
4.缺乏理財知識:許多年輕人缺乏理財知識和技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管理和投資自己的錢,理財觀念的缺乏可能導致不合理的消費習慣和錯誤的投資決策,進一步影響存款能力。
5.不穩定的工作環境:許多年輕人從事的工作不穩定,可能面臨失業或收入不穩定的風險,這使得他們難以計劃長期存款。
6.消費文化影響:現代年輕人的消費文化強調即時滿足和享樂,因此容易造成過度消費,購買不必要的奢侈品或參加昂貴的娛樂活動,這些都會影響其存款能力,而社交媒體和廣告的影響也可能促使年輕人進行衝動消費。

Powered by

 

劫富不能濟貧 縮減貧富差距解方


貧富差距指在社會中每個人的經濟資產不相等,總體經濟學家吳嘉隆說明,分配差距分為「所得分配差距」及「財富分配差距」,前者指勞動所得的收入,後者則指資產的累積,如不動產、股票、車子等等。富人勞動所得即使跟一般人相同,只要手上的資產增值,就會導致財富差距,進而造成貧富差距越大。他直言,「一般人沒有辦法依靠儲蓄發家致富,以現在的情況來講,甚至永遠不能買房子。」,決定富裕的關鍵就在他們手中是否握有資產,有了資產才能享受其所帶來的利益。

談到所得差距,吳嘉隆表示投資的重點為:教育、醫療健保、住房、社會福利。他進一步表示,德國重視職業教育與技術訓練,培養畢業生一技之長的能力,或讓在職者進行職業培訓,學習新的技能。教育代表了對人的投資,所學越多勞動收益就越高,要讓一國的經濟基礎穩固,提供教育機會相當重要。

關於縮減貧富差距的方法眾說紛紜,吳嘉隆強調,課徵富人稅是錯誤的,劫富不能濟貧,對富人課徵稅收後,弱勢者依然沒能增加收入,反倒引起富人反彈。真正要做的是幫助低收入者取得較高收入,比如提供工作機會、職業訓練,縮減他們之間的貧富差距。

 

承擔風險追求創業  走過三創才叫人生


吳嘉隆鼓青年創業,青年擁有無限想像空間,他提出創意、創新、創業的三創內涵,創意是將靈感變為藍圖,創新是把藍圖化為產品,而創業則是把產品變成一項事業,從小小的創意開始,再進行創新,最後創業。

他認為,青年能從傳統產業去學承擔風險、培養能力,之後跳槽到新興領域,也在舊有領域發光發熱,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筆收穫。「走過三創的過程才叫做人生,如果只是墨守成規的上班族沒有意思,一定要另行出路,力求自己的事業發展。」他重申青年野心的重要性,即使遇到困難也要有逆境上游的決心,有雄心壯志便會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

 

Powered by

 

勞資分配不均


林佩蒨表示,勞資雙方生產利益分配不均,很可能是造成社會貧富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也間接反映了青年貧窮的現象。因在企業經營獲利過程中,分配權掌握在資本家手中,獲利最高的往往不是付出勞力的員工,而是挹注資金等待獲利的股東。

他指出,有人認為課徵富人稅能減緩貧富差距擴大,倘若增加富人稅收政府就能有更多資源改善社會福利制度。但若課徵更高的稅收,可能導致富人放棄國籍離開台灣,他們創立的企業可能面臨關閉,導致更多人失業,造成反效果。他強調,課徵富人稅目前還沒有定論,各有利弊。

 

產學接軌 促青年就業


林佩蒨坦言道:「現在這個世代找工作不難,但要找到能夠養家餬口、能夠過一個不算太差的工作可能很難。」他補充,目前仍無絕對解方消弭青年貧窮現象,除了政府、企業、學校和社會提供的政策協助外,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青年也需培養多項跨領域能力,將專業技能結合未來趨勢,青年應主動充實,擺脫躺平印象,在通膨社會下才能脫穎而出,有效緩解青年貧窮問題。

Powered by

 

產業轉型發展 服務業佔六成


陳易甫用巨觀的角度來解釋為何造成貧窮,其原因為整體產業結構的轉變。因應時代變遷,許多傳統產業轉型為服務產業,例如:製造業轉為服務業,現今服務業在所有職業的占比最高,根據主計處統計,112年勞動力參與率平均為59.22%,就業結構比最高為服務業60.50%,代表超過五成就業人口從事服務業,在主計處公布的111年統計平均每人國民所得中,2022年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為83萬8,294元,根據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統計,服務業年收入平均數為68萬元,未滿25歲者為36.9萬元,25歲到29歲者為54.8萬元,而平均數值最高落在50歲到64歲間,為80.2萬元。

服務業類型中,金融與保險業年收入在平均數和中位數皆為首位,全體分別為119.8萬元和103.7萬元,其次為出版、影音製作、傳播及資通訊服務業,住宿及餐飲行業則位居末位。

陳易甫表示,由於產業類型過於集中,加上服務業通常不需技術,僅需付出勞力,薪資較難向上提升,再加上近年因疫情、俄烏戰爭等造成世界通貨膨脹,即使政府積極調漲最低薪資,民眾依舊對此表示影響不大。

Powered by

 

精緻窮和躺平族


舒心心理諮商所所長劉素鳳表示,精緻窮與躺平族反映出當今社會現象,並非心理疾病。

他認為精緻窮有債務負擔和影響消費市場的問題發生,購買自身負擔能力的極限甚至超過負擔能力的物品,利用借貸、分期等超前消費的方式,短暫提升消費水平,使青年在財務方面增加壓力,也陷入消費主義的迴圈中,這並非健康的經濟型態。其次,精緻窮過度追求精緻的生活來維護自尊心,當無法再維持同等的生活時,心中落差感過大,挫折感也會倍增,在社會極端面相來說,可能造成犯罪的問題,影響社會穩定性。

躺平族因為對社會失望,認為承擔不起未來的壓力,與大眾既定印象中的成功背道而馳,不進入勞動市場,勞動力供給減少,經濟成長速度可能變慢,連帶影響結婚率和生育率都可能受到影響。

 

提升財務支配意識 擺脫消費主義


劉素鳳坦言,青年需先自我檢視是否有盲目跟風的行為,並且改變固定對成功和自我價值的想法,並非成為富人才是人生成功,也不是手拿名牌包、出入高級場所才是上層階級的展現,拓大交友圈,縮小遠大目標,設立短期以及容易達成的目標,不僅能增加成就感、重新找尋自我價值,也能減緩追求遠大目標隨之而來的焦慮。

其次,他認為政府可以開設財務管理以及職業訓練的教育課程,建立財務支配的觀念,提高自身競爭力,提升生活水準。針對精緻窮以及躺平族的族群分別為設立薪資福利政策和貧困家庭的補助,取締不實廣告的散播,減少消費主義的盛行,以及擴大免費諮商服務的次數,協助青年適應社會環境,多參與資源分享的平台和機構,拓大視野和生活經驗,增加社會參與的機會,建立「工作屬於社會責任」觀念,並且在社區服務加強社會觀念,避免青年因害怕異樣眼光的投射,造成更大的心理壓力而不願意求助他人。

Powered by

 

買房年齡上升 不動產市場今非昔比


徐佳馨表示,現代年輕人買房的壓力相較以往提高許多,無法與父母輩甚至是祖父母輩相比,此外,受限於沉重的經濟壓力,加上青年注重生活品質,買房可能需犧牲許多休閒娛樂,多方面的衝擊使青年購屋的動機和慾望降低。

他觀察近年台北市平均購屋年齡約落在45歲以上,買房年齡高齡化,他認為原因除了需要花更多時間籌備資金,還有青年低薪化問題。除科技業等收入落差大的職業外,愈來愈多年輕人將目光集中在郊區購屋,看準價格較市區低廉,以及郊區許多預售屋的建案,可以用更便宜的資金購買到全新的房子,入手門檻也較低,在房屋總價、地段和屋齡之間做取捨,緩解青年籌備頭期款的壓力。

 

房價負擔率亮紅燈 租屋透明才是王道


徐佳馨認為現今的房價負擔力已成為不可逆狀況,房價負擔能力是根據房價和薪資來衡量,大幅度的調降房價已不太可能,因此他認為解決方式就是增加薪資以及建立健全的租房市場,讓買不起房的青年能以合理價格租到房子,搭配現在財政部積極查稅和內政部提供補貼,改善台灣不動產市場中人民利用各種方法規避打房的法規,建立透明的租屋市場,或是借鏡新加坡的政策,將租金作為公基金,存到一定數目時可作為頭期款來買房。

Powered by

 

升學主義下教育迷思 技職教育才是關鍵


黃若薇說明,一般大眾認為,青年貧窮的主要原因是低薪和通膨,其實真正癥結點在於教育體系的扭曲。他進一步表示,過去二十幾年來,台灣的教育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升學主義的影響下,教育過度強調學歷和文憑,忽略了職業技能的培養。

這種教育體系導致嚴重的學用落差,許多青年的受雇能力與企業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學用落差的影響對弱勢群體尤為嚴重,來自弱勢家庭的青年,往往缺乏良好的教育資源和家庭支持,在求職時更加困難。他補充,新冠疫情也對青年就業造成了重大衝擊,在疫情期間畢業的青年,由於缺乏工作經驗,在求職時更加不利。

黃若薇認為,台灣在推動教育改革時,應要有更完整的佈局。技職教育的核心是實務能力的培養,因此在技職教育中加強實務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實際工作,提升實務操作能力。除學校教育外,學生也可以透過打工、參加社團等方式,培養自己的職業技能,並且透過這些活動學習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等軟實力,這些能力在職場上也至關重要。

 

青年在AI時代的生存之道


黃若薇分析,台灣的產業結構以服務業為主,多為低薪、非典型就業,吸引力較低。然而,隨著AI世代來襲,部分傳統產業正在逐漸消失,相關從業人員面臨失業風險,也對現今青年帶來巨大打擊。他表示,人工智能(AI)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將對未來的職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未來可能超過一半的工作都會被替代,其中以高重複性、高危險性和低薪的工作。例如:在製造業,機器人可以替代生產線上的工人;在服務業,將可替代客服人員、收銀員等。與此同時他也提出觀點,若抓住AI發展趨勢,反而是種助力,可以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也能拿到更優渥的薪資,例如:人工智能工程師、數據分析師、機器人維修員等。

他補充,AI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就是一把雙刃劍。既會帶來就業挑戰,也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此,在時事和科技的快速發展下,青年應積極思考如何將本來的專業結合時事和科技,重新創造升級,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如果原來的職業已經被替代,或者正在面臨被替代的風險,就應及時轉型到新的職業。

Powered by

台灣青年就業者教育程度比例分布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的「人力資源調查」顯示,青年就業者之教育程度結構比,除2011年之外,2012~2021年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均超過五成,最高為2021年佔59.38%,而專科和高中職學歷的就業者逐年減少,2012~2021年專科學歷減少6.08%,高中職學歷減少3.6%;除此之外,教育程度圍國中及以下者均不高於6%。

Powered by

台灣大學數量分布


根據教育部統計處統計「大專校院概況」資料顯示,從2008-2023年來看,大學數量有明顯增幅,到2016年更是突破125間,再於2017年達到高峰129間,近幾年則在124-126間上下。顯示台灣在政府大力的推動教育普及化之下,高中、大學的升學率大幅提升,使得大學數目持續增加。

Powered by

學歷貶值與學用落差


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易甫表示,當畢業生都有同樣的學歷,將產生文憑貶值現象。早年的大學文憑可以找到不錯的、相對薪水高的工作,在人人有相同學歷的情況下,競爭對手增加,起薪就可能會隨之調整。

他也表示,在青年貧窮的範圍有一部分是學用落差,此處並非比較各科在學習和運用的差距,而是當代許多工作不斷在變化,當青年完成大學學位時,其相對應的產業卻改變了傳統模式的型態,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遇到學用落差的問題,當這個現象成為常態時,將會在注重在個人素養和個人能力。

Powered by

科系理想與期待落差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黃若薇發現,有些餐飲業與服務業缺工問題嚴重,即使時薪開到超過兩百元,仍然招不到人。他解釋,有些青年在選擇工作的過程中會考慮行業發展性,希望與未來趨勢有所連結,以及與自我所學有關。

黃若薇建議青年,在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以前可以多方嘗試,所學的不只是技能,還能學習與上司、同僚和消費者的相處,也不必堅持科系理想,在太長的空窗期下反而更難尋到理想工作。

Powered by

台灣中小企業家數分布


根據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統計,2013年全台有130餘萬家中小企業,逐年成長,到2022年160餘萬家,十年成長超過30萬家。

人力銀行發言人怎麼說


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黃若薇表示,目前台灣青年第一次創業的年紀大多數集中在26至30歲,這個年齡段的青年大多有著共同的特質:相對較有活力和衝勁,敢於冒險和嘗試。而多數人認為創業可以幫助他們脫離貧窮,但事實並非如此,創業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此外,創業還面臨資金、行銷、名氣不足、門檻太高、電租壓力等問題。

他提到,創業必須考慮的第一件事是人力,確保擁有核心技術的人在自己身邊,精簡人力;其二則是資金,需維持員工訓練期、淡季的開銷支出,也提高事業營運水準。

黃若薇表示,許多人認為創業是脫離貧窮的捷徑,但創業面對的困難與考量多,創業者初期工時比一般人還長,沒有固定下班時間,很可能付出了時間與資金,成效卻不如預期。他以手搖飲為例,台灣飲料店密度高,在考慮開設飲料店時須考慮安全距離,是否與競爭者重疊,其餘包含人力派遣、外送服務、新穎菜單等問題須考量,創業並不如想像中簡單。

Powered by

目前趨勢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青年抓住『民以食為天』的準則,創業行業以特色小吃居多,其次則是咖啡茶飲、早午餐。

另外,受到社群軟體盛行、行動經濟崛起,提供創業新的宣傳管道,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透過手機購物,為網拍代購及服裝飾品等線上創業帶來極大的便利。

因為社群經濟的關係,也有許多人會選擇從事微商,透過個人社群平台進行銷售的商業模式,創業成本低、投入資金少、靈活度較高,都是吸引創業者選擇微商創業的原因。

Powered by

未來趨勢


黃若薇認為,疫情後人們重視健康和養生,健康養生等相關產業具有發展潛力。另外,長照也是相當熱門的選項,隨著人口高齡化,銀髮族群的照護需求日益增加,子女為了給予父母良好的後半輩子,願意在照護方面投入更多時間和金錢。

由於實體店面租金成本高、消費者購物習慣轉變,使得電商零售成為近年來的發展趨勢,不限於大型電商平台,小型自媒體也可以參與,對於沒有時間或精力自行經營電商業務的企業,可以選擇聘請小編進行協助,省時又降低成本。

少子化影響,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個別子女教育花費平均提高就使數位教育出現商機。同時AI技術將在各行各業得到廣泛應用也是一大創業趨勢。在知識經濟時代,跨領域人才將更具競爭力。黃若薇建議青年創業者可考慮培養多項跨領域能力,如程式設計、金融相關知識,提升自身競爭力。

Powered by

台灣創業現況


青年擁有的:

青年大多已完成學業,並累積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具備創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也較有活力和衝勁,敢於冒險和嘗試,再加上政府和民間團體也提供了許多青年創業扶持政策,為青年創業提供了便利。

 

青年承擔的:

原物料和人事成本不斷上漲,創業成本也隨之提高,除此之外還有時間成本的考量,許多人認為創業可以自由、彈性地安排工作時間,實際上創業者的工時往往比一般人更長,每天工作時間超過八小時、十小時的人不佔少數,除了工時長之外,在種種壓力下,青年創業者變得更加謹慎。

Powered by

青年職涯發展中心


勞動部勞力發展署就業服務組科長謝佳璁表示,2021年到2023年15歲到29歲青年的失業率分別是8.78%、8.38%和8.01%,隨年齡增長而降低,他認為畢業青年處於探索階段,面臨深造和就業的抉擇,選擇就業的青年轉換工作的頻率較高,導致失業率增加;而當青年年齡增長時,在同一工作的穩定性也較高,失業率降低,勞動參與率就會提高。

謝佳璁指出,現在企業環境普遍期望降低勞動成本,因此青年若期望找到大眾認知中的好工作,除了需要具備相對應的技能,學校教育及與企業接軌的實習都能夠增加競爭力。他提及,產業變動快速下,學校教學內容不一定能趕上最新趨勢變化,因此學校和企業需要緊密連結、產學合作,改變以往徵才思維,主動尋找人才,企業提早找尋適合的人才,而學生提前了解就業情況,減少雙方磨合時間外也減少學用落差。

勞動部在全台各地共設有五個青年職涯發展中心,分別為:北基宜花金馬分署桃竹苗分署中彰投分署雲嘉南分署高屏澎東分署。青年職涯發展中心除了跟學校合作協助青年就業外,有就職心理測驗、專人職業諮詢、協助履歷製作、模擬面試等等。青年也可以使用線上youth職涯平台,含有專門的職業顧問、即時諮詢服務、團體諮詢講座。

謝佳璁表示,求職者可以向勞動部申請就業補助,連續受僱於同一雇主滿90日,一次發給兩萬元就業獎勵;如持續受僱於同一雇主滿180日,加發一萬元,合計最高發給三萬元。

他也建議青年和學子,平時多參與職業諮詢講座和活動、校園求職博覽會、職業訓練,關注企業的現況和徵才條件,以因應產業的變化莫測。他指出,現今世界變化速度快,在人工智慧取代部分工作的人同時,也會創造新的工作,掌握最新情勢和增進個人優勢是獲得理想工作的不二法門。

Powered by

就業服務處


根據台灣勞動部主計總處統計,2023年台灣總體失業率3.48%。其中,15-24歲青年失業率為11.39%,25-29歲青年失業率為5.99%。臺灣青年失業率長期以來都較整體失業率高,而臺北市青年失業率 更為嚴峻約為整體失業率之 3 倍。台北市就業服務處副處長洪三凱表示,青年失業率偏高,有多種複雜的原因,例如有些青年在台北市工作,但戶籍地不在台北市。因此,台北市的失業率統計會受到影響,高估青年失業率;台北市的青年家境普遍較為富裕,部分青年可能無經濟壓力,選擇延後就業或從事非典型工作;部分青年在畢業後或工作一段時間後,離職尋求更適合的工作,屬於摩擦性失業。

他進一步表示,針對青年貧窮的就業困境,台北就業服務處建立青年發展中心,提供青年求職諮詢、職業訓練、創業扶持等服務。另外也推動實習計畫,協助青年累積工作經驗,提升職場競爭力,並提供交通津貼,減輕青年求職交通負擔。他補充,台北市青年發展中心推出的「實習平台3.0」,提供青年更多實習機會。建立青年、學校、企業、政府四角關係,涵蓋各行各業,滿足不同青年需求,且要求企業遵守勞動法令,保障實習生權益。

AI時代來臨對青年就業市場的影響,洪三凱認為,AI目前主要應用於輔助人類工作,而非直接取代。例如,AI可以協助求職者撰寫履歷、分析職涯趨勢,讓求職過程更加順利。在現階段並不會對青年就業造成重大衝擊,反而可能創造更多新的工作機會,也將創造新的職務需求。例如,AI產業本身需要大量研發人員、工程師、數據分析師等人才。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