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050淨零碳排目標興起,新興再生能源扮演關鍵角色,政府也與產官學研合作,推廣多元綠能發電。台灣地區降雨豐沛,豐富的水資源具備小水力發電的潛能,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花蓮分會長鍾寶珠與天送幸福公司執行長吳玉茹等人創造生機,於花蓮吉安社區與宜蘭安農社區發展在地化綠電,規劃地方自用,促進農村能源自主。在推動小水力發電過程中,綠能對於生態、原住民家園造成的衝擊,也引起反對聲浪,目前小水力發電到底是環境的永續發展還是生態的再度衝擊? 環境永續的延續還是再次衝擊呢? 小水力發電 什麼是小水力? 水力發電水力發電是歷史悠久的再生能源,其原理是透過水位高低落差的衝擊力,帶動水輪機旋轉產生機械能,進而推動發電機產生電力。水力發電依運轉型態可分為慣常式和抽蓄式,慣常式是運用河川流量發電,又可分為川流式、調整池式、水庫式。 小水力發電經濟部2022年所提《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版》,將小水力發電的定義,從圳路的範圍提升到「水路、圳路、管路」三大領域,包括了河川、自然水路、農業圳路、自來水系統及污水排放系統的管路,幾乎涵蓋所有可小水力發電的領域。 微水力發電對於微型或小水力發電區分,在國際上並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如歐盟之西班牙、愛爾蘭和瑞典未考慮裝機發電容量的數值,而是以再生能源發電的最大價值及電力區網有否義務保障購買判斷,通常發 電量小於100kW以下稱微型水力發電。 水力發電裝置容量 水力比較Infogram 電力小常識Infogram 電力小常識Infogram 適用小水力發電地點 農業⽤⽔ 污⽔處理排⽔ ⼀般河川 防砂/治⽔堰堤 ⼤樓冷卻⽔ ⾃來⽔系統 電廠排⽔ ⼯廠排⽔ 小水力發電產業鏈盤點Infogram 小水力躉購費率 小水力規範Infogram 小水力躉購費率Infogram 小水力發電歷史 早期台灣的火力發電尚未興起,於是人們善用豐沛的水資源,依靠農村的河川及灌溉渠道,使水力成為主要的發電系統。西元1905年,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所」誕生,竣工於日治時期,位於新北市新店區,奠定初步的發電基礎。 直至西元1962年,火力發電量首度超越水力發電,水力發電便面臨停滯期。可近年地球暖化議題逐漸升溫,石化燃料不僅造成空氣汙染,更會危害生物健康,洪正中表示,為了因應此趨勢,應回朔台灣原有的豐富水力條件,並加以運用。 探索小水力社區 花蓮初英社區 初英山社區位於花蓮縣吉安鄉中央山脈的初英山下社區有著穿梭田間大小水圳,擁有豐富的微水力發電資源,在社區居民努力和環保聯盟合作,讓我們一同探索「綠能農村」 走進社區 花蓮豐坪溪太平部落 豐坪溪是花蓮秀姑巒溪第二大支流,溪水自三千多公尺丹大山與喀西帕南山奔流而下,發源於中央山脈丹大山與馬博拉斯山間,傳承著許多部落的記憶與文化。豐坪溪鄰近圍繞部落為山里、中興、中平、古村、三笠山及太平部落。世豐水力電廠開發案於2023/11/22因環評法在法院對簿公堂,究竟面臨什麼難題? 走進部落 宜蘭天送幸福公民電廠 這條圳路是由蘭陽發電廠沉砂的九芎湖,提供天送埤地區農田灌溉之用,如今在國際綠能發展下,百年水圳成為可以發電的潔淨能源,公私協力取得共識,未來可望成為多功能使用的發電場址。 走進社區